發文日期:2023-02-24
作者:恆安照護集團 企劃專員/張桂榕
為喚醒大眾對「腎臟功能」的認識,並強調糖尿病和高血壓是慢性腎臟病的主要危險因子、促進患糖尿病和高血壓的慢性腎臟病患進行系統性篩檢、推廣預防策略及教育醫療專業人員擔任高危險群指導之重要角色等,以減少慢性腎臟病風險,2006年國際腎臟病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Nephrology,ISN)和國際腎臟基金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Kidney Foundation,IFKF)聯合倡議將每年3月之第二個星期四定為『世界腎臟日(World Kidney Day)』。

腎臟具有移除代謝廢物、調解水分、維持酸鹼平衡、製造紅血球、活化維他命D、腎素調解血壓等多項功能,但腎臟疾病的初期是沒有明顯症狀,甚至有將近八成的病友都沒發現自己的腎臟健康出問題,所以許多罹患腎臟病的病人通常是到了出現臉腫、腳腫等症狀才就醫,因此確診時往往已經是第三、四期,甚至是嚴重到第五期的腎衰竭。
腎臟病自我檢測五字口訣「泡、水、高、貧、倦」,代表「泡」沫尿、「水」腫、「高」血壓、「貧」血、「倦」怠,若出現兩項以上症狀,就應盡快到醫院檢查。
腎臟疾病篩檢可分為功能性檢查及影像學檢查兩種:
功能性檢查包括:尿液檢查及抽血檢驗;腎臟影像學檢查包括:X光檢查、超音波掃描。
尿液檢查:尿液分析是目前最快速、簡便且最常用的腎功能檢查。其檢查主要項目包括:是否有蛋白尿、糖尿、血尿或膿尿等。
抽血檢驗:人體活動時肌肉會產生一種廢物叫做肌酸酐,而當腎臟生病時,就無法正常清除血液中的肌酸酐,所以可以從抽血檢驗肌酸酐的濃度來了解腎臟的功能狀況。
腎臟影像學檢查:包括X光檢查(檢視腎臟的外觀、位置和大小,同時偵測腎結石的有無)及超音波掃描(透過此檢查可以得知腎臟是否萎縮、是否有腎結石、腎腫瘤、多囊性腎臟、腎髓質鈣化或腎盂水腫等)。
腎臟病如何分期?
慢性腎臟病一般分為5期:
第1期:腎臟功能正常但合併蛋白尿、輕微血尿等症狀。eGFR:90~100 ml/min/1.73m2
第2期:輕度慢性腎衰竭,但併有蛋白尿、血尿等症狀。eGFR:60~89 ml/min/1.73m2
第3期:中度慢性腎衰竭,可能出現水腫、貧血或是心衰。eGFR:30~59 ml/min/1.73m2
第4期:重度慢性腎衰竭,出現前3期症狀,但更為嚴重。eGFR:15~29 ml/min/1.73m2
第5期:末期腎臟病變,病人需透析治療或是腎臟移植。eGFR:<15 ml/min/1.73m2
※eGFR(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即為腎絲球濾過率。
持續2習慣3個月,即明顯提升腎絲球過濾率
腎臟專科醫師透過自身二十年的臨床經驗教導大家該如何透過2大習慣,堅持3個月,就能明顯提升腎絲球過濾率,減緩腎臟病變的速度!
習慣一:每天喝足夠水量,體重的3%-4%的水量,幫助代謝。
習慣二:每天規律有氧運動,需維持中等強度運動至少30分鐘(行軍快走或小跑等達微出汗),助鍛鍊心肺功能、加速循環。
一般來說會需要血液透析(洗腎)的臨床症狀包含藥物中毒、急性腎衰竭、慢性腎衰竭、頑固性水腫、肺水腫、體內代謝異常(如代謝性酸中毒、高尿酸血症等),或是電解質不平衡(如高血鉀症、高血鈣症等)。
預防或控制三高,避免罹腎臟病
腎臟是由許多腎絲球與腎元所組成,含豐富的微血管,如果血壓、血糖或血脂控制不好,會造成血管壁傷害及病變。
血壓若未控制好,身體處在高血壓狀態時,腎臟無法有效過濾身體的廢物,將導致腎臟病發生,而身體處在高血糖狀態時,也將導致腎絲球硬化及腎元破壞。因此民眾應預防三高上身,三高族群應作好疾病控制,可預防腎臟病的發生。
遵循8項黃金法則,降低患上腎病的風險
國健署呼籲全民透過8項腎臟保健黃金守則,保持健康和活躍
1.三高控制,定期監測血壓及血糖
2.規律運動
3.體重控制
4.健康飲食,保持體重
5.保持健康的水分攝取量
6.不抽菸
7.避免服用不當藥物
8.定期檢查腎功能
*參考資料來源: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7183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