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合作模式 促進產業融合:兩岸長期照護機構合作展望

創新合作模式 促進產業融合:兩岸長期照護機構合作展望

 臺北市兆如老人安養護中心副院長/許君強

 

2015年11月3日恆安照護集團胡世賢董事長與我應邀出席南京市金陵會議中心舉行之「2015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以「創新合作模式 促進產業融合」為主題,進行專題論壇。11月4日在南京市鍾山技術學院舉行「兩岸企業家紫金山會第一屆海峽兩岸老齡服務論壇」,會議重點在推動海峽兩岸老齡服務合作發展,搭建老齡服務和服務人才培養交流平臺,促進老齡事業和諧構建等方面內容進行討論。胡世賢董事長在論壇中,以「兩岸長期照護機構合作展望」為題,發表專題講座。

論壇係由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生物科技與健康照護產業合作推動小組台方楊志良副召集人、國際物理醫學與康復醫學學會勵建安主席共同主持,出席來貴賓有兩岸企業家峰會大陸方面盛華仁副理事長、兩岸企業家峰會台灣方面江丙坤副理事長、海峽兩岸關係協會陳德銘會長、江蘇省許津榮副省長、生物科技與健康照護產業合作推進小組陸方黃潔夫召集人、生物科技與健康照護產業合作推動小組台方詹啓賢召集人。並有關行政部門、兩岸有關協會和醫院高階主管、養老產業企業家、養老服務人才教育培訓有關專學者等與會。茲記述胡世賢董事長在會中論述之重點,以饗讀者。

胡世賢董事長指出:海峽兩岸高齡化之趨勢上,大陸養老市場需求大:2013年,60歲以上人口數量已經達到2.02億。根據聯合國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2006)資料顯示:「中國於2001年到達65歲以上人口比率達7%(高齡化社會),預計於2026年達14%(高齡社會);2036年達20%(超高齡社會)。」我國2014年底人口為2,343萬人;65歲以上人口281萬人占12.0%。根據聯合國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2006)資料顯示:台灣於1993年到達65歲以上人口比率達7%。預計於2017年達14%;於2025年達20%。

兩岸重要政策或法規上,大陸已確定「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支撐」的養老產業體系;2011年大陸啟動第12個5年計畫(十二五計畫)。重點發展居家老齡服務、大力發展社區照料服務、統籌發展機構養老服務、優先發展理康復服務,政府力度強。我國2007-2016長期照顧十年計畫(內政部、衛生署)在規劃長期照護體系時,即「居家社區照護為主,機構照護為輔」為原則。2014年公佈之「長期照顧服務法」,而長期照顧保險法最快2018年開辦。

兩岸發展主軸上,大陸的政策形成係由上而下,「9073」為發展主軸,並發展「醫療、養生與養老結合」之照護模式。我國的政策的形成多以「由下而上」為主,推動在地老化(Aging in place):社區化、小型化之服務模式。政府在長期照顧、健康促進與社會參與政策方面,積極設置社區關懷據點、推動高齡友善照護機構等。

兩岸服務體系上,大陸養老服務體系有私營企業、公營機構等,且皆為大型機構;非營利組織較少。台灣養老服務體系,小型機構(49床以下)占90%,公設民營機構多屬非營利組織,服務品質較優。公營機構占極少數,競爭力較低。兩岸的養老服務差異上,大陸建立養老產業體系與優質服務才剛起步,並可發展連鎖照護模式。

談到兩岸長期照顧機構合作展望上,胡董事長指出:因受長照服務法之限制,長照機構屬非營利組織,因此大陸到台灣投資可行性低。大陸現存問題尚有:缺長期照顧專業人才、缺長期照顧模式(如長期照顧機構作業標準亟待建立)、缺長期照顧實務經驗、大陸法律政策落地困難等。

 

海峽兩岸之優勢互補上,胡董事長建議:兩岸可進行養老服務人才培養培訓合作,包括兩岸長期照顧機構的專門人才通過考察交流、在職教育、見習、實習等多種方式進行培養,並由台灣優質機構團隊進行指導培訓。人才培養的重點則可涵蓋經營人才、管理人才、專業人才等。在雙方合作開拓大陸養老服務市場上,台灣可提供諮詢顧問、管理輸出、加盟、認證、投資等項目。大陸則可提供資金、市場、政策、法令政策、人脈等投資環境。台灣進入大陸市場,可與大陸分享台灣的養老建築、空間規劃、機構管理、組織與發展、典章制度、培育人才、品質管理、居家(入宅)服務、社區服務及其盈利模式、資訊管理、服務素養、以及建構多層級照護服務網等經驗。

胡世賢董事長是台灣出生長大的南京市人,他說:「胡家先人故居距秦淮河畔僅咫尺之遙,這次參加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之原因之ㄧ是峰會在故鄉舉行有關,也讓我體會近鄉情怯的情懷。」,他還以「最美夕陽中的朝陽產業」形容養老產業為二十一世紀的朝陽產業。恆安照護集團已發展適合華人的高品質照護模式,建構中華文化為體,西方科學為用適合華人的高品質、獨特的照護模式。經由兩岸合作,恆安高品質照護模式當可以在兩岸深耕、成長與茁壯。(截稿後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