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何有尊嚴謝幕

人生如何有尊嚴謝幕

臺北市兆如安養護中心安養部副護理長/曾薇庭

 

人的旅途有很多體驗,但生與死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人們常為自己的人生做規劃,但卻常常無法參與自己生命末期的醫療計畫。

隨著我國近年來的人口結構改變,少子、高齡化的現象快速崛起,推估2017年台灣6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將超過總人口數的14%,研究調查有近三成的家屬有意願將罹患嚴重慢性病的老年人送至長照機構居住,而機構住民的疾病型態以多重慢性病居多,住民在死亡前可能須長期忍受疼痛、呼吸困難、排便問題等多重症狀折磨,無法得到善終。

心肺復甦術(CPR)是目前公認用來搶救因意外事故,而失去生命徵象的病人的作業標準流程;DNR(do not resuscitate)常有人翻譯成「放棄急救」,但這卻是個容易被誤解的辭彙,假設當末期病人病況危急時,醫師問:「要不要急救」、「要不要插管?」,有的家屬會認為DNR就是放棄急救,是不孝的決定,不希望背著不孝的罪名、不希望親友責怪,要醫師救到底,卻可能讓病人在急救過程中痛苦往生。

2000年通過立法的「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是病人自主權的一大突破,針對末期病人已推廣多年,幫助了許多末期病人安祥離開人世,為了符合現今的需求,當時行政院衛生署開始推動新安寧運動,其中簽署DNR同意書是一大重點,可使臨終老年病人盡可能有尊嚴地走向死亡。

國內外的研究指出,簽署DNR在身心靈上確實能得到更好的安適,高齡人口逐年增加,未來高齡者死亡比率更高,人生的列車最終會到站,沒有人可以拒絕下車。為了落實國人對善終的期待,宜提早作準備,為自己做好安排,減少不必要的痛苦,維護自己對生命的自主與尊嚴。